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曹魏,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因东吴背盟偷袭荆州,最终败走麦城。这一战,不仅成为三国历史的转折点,更让“败走麦城”成为英雄末路的代名词。
荆州失守:骄兵必败的伏笔
关羽镇守荆州时,诸葛亮曾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方略。关羽孤傲刚烈的性格埋下隐患:他拒绝孙权的联姻之请,辱骂东吴使臣,甚至因粮草问题与盟友糜芳、傅士仁反目。吕蒙白衣渡江后,糜芳不战而降,荆州防线顷刻瓦解。关羽腹背受敌,只得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
麦城突围:孤胆英雄的最后一搏
麦城并非坚城,实为临时屯兵土垒。关羽在此收拢残部,假意投降麻痹东吴,暗中率数十骑从城北小路突围。潘璋部将马忠早已在临沮设伏。据《三国志》记载,关羽与长子关平被俘后拒降,于十二月被斩首,赤兔马绝食而亡。
历史争议:谁该为败局负责?
史家争论焦点有三:其一,刘备未派援军是否因汉中战事吃紧?其二,糜芳叛变是否因关羽苛待下属?其三,孙权背盟的根本原因是关羽威胁江东,还是荆州战略价值过高?这些谜团至今仍为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
文化烙印:从史书到戏台的传奇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中,将关羽塑造成“玉可碎不改其白”的悲情英雄。京剧《走麦城》更以苍凉唱腔演绎这段故事,每逢演出必满座——人们不仅为武圣陨落叹息,更为忠义精神落泪。
今日的麦城遗址仅存夯土残垣,但每个亲临此地的人,似乎仍能听见一千八百年前,那匹赤色战马在寒风中发出的最后嘶鸣。



渝公网安备500115020009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