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摇晃着穿过城市地底时,我常在手机里翻荣南的小说。那些沾着油墨味的文字里,总有些段落让人不自觉攥紧扶手——暗河》里那个替人顶罪的会计,在自首前夜突然带着赃款消失;又像《白瓷镇》中温婉的女教师,亲手将出轨丈夫的胰岛素换成蒸馏水。这些故事像棱镜,把人性折射出意料之外的光谱。
善与恶的模糊地带
荣南笔下的人物很少非黑即白。《春逝》里的古董商老周最典型:他常年资助山区学生,却在得知养女非亲生后,偷偷变卖了她母亲留下的翡翠项链。当养女追问时,他红着眼眶说:"我这辈子就任性这一回。"
| 作品 | 表面行为 | 隐藏动机 |
| 《暗河》 | 会计携款潜逃 | 为植物人女儿攒手术费 |
| 《夜航》 | 医生篡改病历 | 掩盖医疗事故保护整个科室 |
情感的多面折射
记得《九月车站》里那个总穿灰色风衣的男人吗?他每天在站台徘徊,人们以为他在等失踪的妻子。直到故事结尾,清洁工发现他口袋里皱巴巴的癌症诊断书——原来他在选择告别的地点。这种叙事反转不是噱头,而是将情感的多维性层层剥开。
- 《雾中塔》:姐姐举报弟弟吸毒,实则为阻止他参与贩毒集团
- 《锈钟》:妻子执意守护祖宅,源于对早夭孩子的执念
群体中的个体裂变
荣南特别擅长写环境压迫下的人性变形。《暴雨将至》里的公司中层们,在裁员消息传来后展现的众生相:
| 角色 | 明面行动 | 暗地操作 |
| 财务总监 | 组织捐款帮扶困难同事 | 悄悄备份所有人考勤瑕疵 |
| 技术主管 | 主动申请降薪留岗 | 私下联系猎头谋求跳槽 |
这些戴着面具的职场人,让我想起办公楼电梯里那些疲惫的微笑。荣南像拿着解剖刀的画家,既精准切割又保留着肌理的温度。
记忆塑造的真实
在《旧照片》里,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坚持说保姆偷了戒指。当子女准备报警时,却在母亲梳妆台夹层找到二十年前的情书——她把定情信物和痛苦记忆一起锁进了时间胶囊。这种记忆的自我修正,比任何直白的描写都更有穿透力。

车站广播响起,我把手机揣回兜里。玻璃窗映出乘客们的侧脸,忽然觉得每张面孔后都藏着无数个《暗河》或《锈钟》的故事。荣南的小说就像这些飞驰而过的地铁车厢,载着形形的人性标本,轰隆隆驶向永恒的混沌与清醒。


渝公网安备500115020009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