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北京大学东南门拖着行李箱的张明远,望着"博雅塔"在夕阳下的剪影,握紧了口袋里皱巴巴的县城中学奖状。这个总把"我可能不太行"挂在嘴边的男生不会想到,四年后自己会成为数学系传说中那个"解出陶哲轩题目的狠人"。
被试卷淹没的少年时代
山西吕梁山区长大的明远,初中时才第一次见到外教。英语老师用录音机播放《老友记》片段时,他盯着字幕里跳动的陌生单词,手心沁出细密的汗珠。"那时候背单词都是土办法,"他笑着回忆,"把watermelon拆成'水+瓜',还觉得自己挺聪明。"
- 凌晨5点:裹着棉被在操场路灯下背课文
- 课间10分钟:做完3道物理选择题
- 周末:骑车1小时去县城网吧查学习资料
那个改变命运的午后
高二某天,明远偶然在旧书摊翻到本《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泛黄书页上密密麻麻的俄文注释,像突然打开的新世界。"原来数学可以这么美",他省下三个月早餐钱买下这本"天书",从此课桌上总摊着两种习题——左边是学校发的《五年高考》,右边是他手抄的莫斯科大学试题。
高中时期 | 大学时期 | |
每日学习时长 | 14小时 | 8小时 |
主要工具 | 错题本+荧光笔 | LaTeX+Python |
知识获取 | 教辅书+老师讲义 | arXiv论文+国际课程 |
在燕园找到自己的时区
初入燕园的明远,曾在未名湖畔迷路三次。更让他焦虑的是,身边同学讨论的"拓扑流形""范畴论"对他来说就像外星语言。转机出现在大二春季学期,他在图书馆角落发现1982年版《数学原理》,书页间夹着前辈留下的演算纸——那些潦草却严谨的推导,让他突然明白顶尖学府最珍贵的不是名师,而是这种传承百年的思考密度。
学霸的"作弊器"
- 碎片时间管理:把等外卖的15分钟拆解成3个5分钟学习单元
- 错题可视化:用不同颜色标注"计算失误"与"认知盲区"
- 思维健身法:每天故意解1道超纲题保持思维弹性
室友王浩记得,有次凌晨两点起夜,看见明远对着空气比划:"这里应该用谱序列...不对,考虑下同调群..."第二天才知道,他在梦里解出了困扰两周的代数几何题。
未名湖畔的顿悟时刻
大四秋天,明远在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斩获分析方向金奖。领奖时他说:"知识就像分形图案,越深入越能看到意想不到的美丽。"这句话被做成了横幅挂在理教走廊,激励着后来者。
如今在普林斯顿深造的明远,依然保持着那个县城少年的习惯——随身带着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最新一页上,潦草地写着:"证明黎曼猜想可能需要新的数学语言,就像当初微积分之于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