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三国杀 皇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三国杀太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三国杀武将技能背景全解析-曹魏篇(下)
看过演义,再看过三国志,还是最喜欢蜀汉,曹魏次之,孙吴再次之。而三国杀中,最喜欢的却是曹魏群臣,配合度最高,不但魏武能和其群臣配合,甚至群臣之间也能互相配合,而且攻防兼备。蜀方如果没有刘备,则一盘散沙,且绝大部分皆是强攻型。老少诸葛是防守,配合度却不太高,庞统配合好,但也是进攻型的配合。相比之下,魏方君臣,浑然一体。
荀_
曹氏集团首席谋士,堪比张良萧何的智者,统筹曹氏后方,战略大方向把握得当,后勤供应万无一失,自身德业清高。连司马懿都对他推崇备至,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驱虎:
取自演义中驱虎吞狼之计。荀_先使二虎竞食之计,诱使刘备杀吕布,刘备不受,又使驱虎吞狼之计,就是用天子命令使刘备攻袁术,然后徐州空虚,诱使吕布攻刘,此计遂成。
游戏中驱虎技能有点像借刀杀人,实际演义上也像。至于拼点,那就是游戏上的事情啦。
节命:
这个技能无论名字或者内容都难以与荀_的具体事迹对上,但却又似乎是对他的悲剧结局作一个总结。很多学者都倾向于荀_是曲线救国。汉朝将倒,是时仅曹操是有志向、有能力挽救残汉。因此荀_只能选择他,攻灭群雄,但随着曹操本性逐渐流露之际,曹荀之间的矛盾亦逐渐加剧,终于,曹操要当魏公,踏出篡汉第一步(其实赤壁前废三公,自当丞相总揽一切已经是第一步了,只是尚未挑战皇权罢了),荀_退无可退,毅然反对。看似无奈的自杀,实际上是慷慨就义。
荀_死,第二年,曹操再无阻碍,荣登魏公。而“节命”技能则为伤一血让人补满手牌,颇有此意味。
至于曹操和荀_倒不一定是绝配,只能说是一个中等的配合,当然啦,这两个人后期交恶嘛。反而荀_和刘备是一个很好的配合,刘备要复汉,荀_也要复汉,荀令君死前是否后悔了呢?不过话说回来,或许在荀_眼中,刘备只是一个地方政权,反贼一名而已。
郭嘉
此君作为曹魏军师,委实鬼神莫测。荀_极少对战术发表意见,他自己也甚少随军,荀攸与程昱则主要负责战术的建言,仅偶尔对战略发表意见。而郭嘉则无论对战略或战术都有不少的建言。战略上对孙策袁绍的判断等,战术上则是水淹下邳等。对于曹操宿敌刘备的处置,则明显高于程昱。刘备来投时,程昱则已看穿此人的厉害,劝曹操杀之,而郭嘉则同意曹操意见,不能杀。待日后曹操欲放时,程昱固然不同意,而郭嘉也不同意:既不可杀,又不能放。水平高程昱一筹!
天妒:
三国杀游戏中有一独特概念:判定。许多人说三国杀取自BANG,不知道这个也是否借鉴还是独创呢。判定,也就是运气、命运。也就是OL上司马懿念念不忘的“天命”。
这张天命牌,司马能代,张角能换,郭嘉却能收!表示着他能窥探天机,因此即使在三国志这本史书上,郭嘉的预测能力也是神得可以!最经典的就是,他料测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果如其言。当时曹袁正对持于官渡,危急万分,倘若他料错了,又或者即使料对,只要孙策死的时机不对,那三国历史真可以改写了。孙策不同于刘表,他的用兵水平,可能未及曹操老练,但论迅猛、果变绝不在曹操之下,决非袁绍刘表等辈可比,而他也正是要北伐曹操!所以郭嘉这一次预料,真是神一般的存在。
遗计:
取自演义的遗计定辽东,当然历史上也是这样的,不对公孙施以压力,让其自行解决二袁。游戏中伤血给牌,正是此计体现。
司马懿
终于轮到此君。在三国中,他仅是我喜欢人物之一,但他在三国杀中,却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模样、造型、背景、服装、姿势,眼神均是上上之选,真是设计得太好了。技能的设计也体现出司马绝非初级角色,要用好司马,不容易啊!(反正我至今未用得好)
作为三国的终结者,司马懿无论是权术、用兵、察人都是一流的。先在魏武眼皮底下躲过,后又拖死卧龙,更害死张合,毒死牛金,翦除曹氏党羽,至于孟达曹爽王凌公孙渊之流,在他手底下走不过两三招。
反馈:
曹操受伤拿伤害牌,司马则是直接拿对方牌。连弩这样一个厉害的武器也对他无效。不过我倒是想不通这个技能对应那一段故事,唯一可以擦点边的是: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他,毁他士气、激他出战,而司马却趁此机会从使者口中得知一个最关键的信息: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鬼才:
无论是演义还是三国志,黄巾起义都是反面的,张角只是妖道,天命不在他,因此他的鬼道虽然厉害,但也只能用黑色牌。相比之下,司马的天命确实货真价实,演义中的上方谷一役就是最好证明,善于呼风唤雨的卧龙也奈他不何。
游戏中就是四色互换,救人还是害人,存乎司马一心。
游戏中的他与历史一样,完克诸葛亮,观星又如何?观完之后判定牌还是要给司马改掉,因为天命不在卧龙;八阵又如何?司马要你中,还是要中;大雾又如何?司马要你死,还是要死;诸葛连弩够厉害,刚开铉就被缴械了。
三国杀的武将技能与人物历史背景有怎么样的关系
我来贴蜀国的好了刘备仁德:刘备的仁德闻名于天下,在早期的时候,就已经使刺客不忍刺,使猎户杀妻送肉。中期也有携民度江。后期的刘备反客为主,已经顾不上仁义了。但终观三国君主,站在臣民的角度,还是刘备这个上司人君为最佳选择。曹操早年常有屠城记录,而魏武手下,智高者自危。孙权到了晚年时,也大搞特务统治,甚至害死陆逊。刘备除杀张裔一事外为其暇疵外,其余彭羕刘封,皆咎由自取。至于汉末诸侯的习惯——屠城,终昭烈一生,未尝有也。游戏中送牌加血,十分形象。刘备的仁德也成为自己最终建立功业的最主要因素。
激将:既然蜀汉诸将全都靠杀吃饭,作为君主的刘备自然可以指使部下出“杀”。以我的理解,刘备在历史上激将并不指具体某次激将。刘备最大的敌人就是曹操,曹操势大,刘备从北跑到南,就是以他的个人魅力号召各路英雄反抗曹操。他到哪里,就在哪里宣扬曹操篡汉,以正统思想激劝别人。像赵云诸葛亮这些正统思想较严重的就死心塌地跟了他。因此,激将这一个行动可谓贯彻了昭烈一生。
关羽武圣:这个技能无论从名字还是内容,都是神作。名字就是关羽现在的号了。至于内容,关公脸红,而终观演义,关公杀热门,很多时侯是以气势杀人,红牌当杀,非常形象。
张飞咆哮:与关羽的气势杀人不同,张飞的力道更为强猛,游戏中,每个人一回合的也就是一杀之力,张飞独可以多杀。取自演义的长扳桥喝死曹将。张飞与丈八蛇矛也很相配,张飞最怕就是没杀,有蛇矛就能使张飞的作用发挥至最大限度。历史和演义上的张飞攻强守弱,曾失徐州,而游戏中的张飞防守能力也特弱。
诸葛亮观星:这个技能实际上也并非老诸葛的专利。实际上诸葛亮一生观星无数(观周瑜死、观庞统出山、观庞统死、观鲁肃死、观关羽死、观赵云死),其实观星也不是很难,其他人如司马懿、庞统甚至彭羕刘备都会。技能的内容也和贴合诸葛亮的能力,有预测能力是不错,但有时也会无法逆天改命,特别遇上天命所归的司马懿。
空城:源自演义的空城计,实际这个并非演义首创,三国志引裴注郭冲条亮五事中,其中一事就是这个空城计,当然是虚构的(这个已被裴松之驳了)。藤甲对于空城来说是个很好的补充,只是一手灭了藤甲的诸葛亮竟然要靠藤甲保命,未免太过讽刺了。
赵云龙胆:此技能的名字取自刘备的赞誉:子龙一身都是胆!五虎大将人人都是杀,但方式却各有不同。不同于关张的力量强猛,赵云的武艺是攻守兼备,所以民间传闻他征战一生都没有伤痕。关羽虽强,总是带伤。赵云却没有受伤记录。游戏中杀闪互用,看似简单,却是赵云武艺的真实写照。
马超马术:西凉军特色。
铁骑:刘备登基后,他任骠骑将军,与张飞并列。实际上,马超是一镇诸侯,曾与刘备平级,一直是曹操忌惮的(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凭借其西凉铁骑,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关张力强,赵云攻防兼备,马超则是速度取胜,由于速度快,闪也没用,于是就有了这个能强制命中的技能。
黄月英集智、奇才:
正史上无记录,演义上也无描述。但民间却有很多关于黄月英的传闻,大概是因为她是诸葛亮妻子,民间百姓都希望黄月英是一位和诸葛亮等同的智者。民间传闻大多认为机关工匠都是源自黄月英,诸葛连弩、木牛流马都是黄月英的启发下造出来的。更有传诸葛亮年轻时不善于掩盖自己的表情,于是黄月英便造了把扇子(是朱雀羽扇吗?)给丈夫遮住脸,让其深不可测。不论如何,在蜀汉人才缺乏(尤其是智者缺乏)的情况下,有了这么一位锦囊攻击力如此强悍的人物,确实雪中送炭。
庞统连环:明显取自演义中,庞统欺骗曹操,教其用铁索连环船只。火扩充未出之前,就有内部人士透露梅花对于某新角色至关重要,我当时猜不是庞统就是荀彧。值得一提的是那匹对庞统生命有着重要意义的的卢马也是梅花,是巧合,还是……涅盘:这个技能并无出处,但却看出设计者和许多演义的读者一样,十分痛惜庞统早死。要知道很多人都认为庞统早死对于蜀汉最后无法得到天下实在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普偏认为庞统不死,则由诸葛亮守荆州,万无一失,关羽可无后顾之忧地北取襄樊。演义中庞统自己急功近利,而历史上则纯粹意外,更加可惜。因此设计者赋予庞统重生的能力。使六滴血又能小制衡的庞统出场率大大提高。也还了庞统粉丝们一个心愿。(幸亏不是谣传的死了给手牌,哪还有人用?)黄忠烈弓:历史上黄忠死于刘备登基之前,没能活到为关羽报仇。正史中只是寥寥几字,演义中赋予黄忠更丰满的性格。老将军品格高尚,关羽不屑与他为伍,然关羽死后,黄忠大喊:“吾今为关公报仇!”舞动大刀杀入吴军,最终落得与关羽同样下场,被马忠所杀,可见其忠烈。烈弓与马超的铁骑相仿佛,但条件似乎更容易激发。血越少越强,体现黄忠的老而弥坚。攻击范围越大则越强,体现出黄忠的箭法,配上麒麟弓更是百发百中,虽然麒麟弓是吕布的。实际上以箭法闻名于世的就只有太史慈和吕布,黄忠的箭法则是演义虚构的。
魏延狂骨:魏延是刘备从行伍间一手提拔的将领。攻汉中前,魏延尚未有显著战功,多数人都看好张飞是守汉中的人选,张飞自己也很有信心,而刘备却把魏延一下子推到了汉中太守这一要职。“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就是魏延给他的明主立下的豪言壮语,可见其自信程度。实际上,魏延也基本做到了。技能的名字取自两个地方,演义中诸葛亮说其有反骨,而最后他大叫:“谁敢杀我?”,既欲独自领兵偷袭长安,又在诸葛亮死后欲独战司马懿,够狂,所以称狂骨。至于吸血这个动作,则未知出自何处。
孟获祸首:南蛮之乱,孟获是罪魁祸首。许多人都YY孟获肯定是X当南蛮入侵,这样也未免小看了KAYAK等设计师。锁定伤害来源,这个技能十分妙,孟获此人智商不高,易为人利用,但傻有傻福,因此奖惩皆归他,由不得他选择,正符合孟获的性格和际遇,这个技能是事迹性技能和概括性技能的完美合体,至于免疫南蛮,这个自然。
再起:本技能无疑是七擒七纵的形象写照,通过神吕蒙式的展示手牌,达到25%的回血效果,体现孟获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而和老诸葛亮的互动更是符合典故。老诸葛亮通过观星,基本完配孟获,也完克孟获,就看孟获是否归顺老丞相了。另外经我连夜多局测试,本技能平均发动七次,正符合七擒七纵。这个技能也是事迹性技能和概括性技能的完美合体。
祝融巨象:象其实是木鹿大王的绝招,三国杀人物有限,当然不能出木鹿这些龙套。而夫人身为南蛮之后,会驯象也不奇怪。其实南蛮入侵的卡牌,就是象的脚掌,既然象代表了南蛮入侵,夫人收完再放,展示出驯象的技巧也就理所当然。此技能威力强大(尤其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放南蛮的OL),而在配合上除了和丈夫孟获形成一定的配合。
烈刃:这个技能大概是表达出夫人擅使飞刀,性如烈火。演义中夫人以飞刀擒蜀将马忠(原名狐笃,刘备曾说过:“既失黄权,又得狐笃,此世之不乏贤人也”,可见马忠之强)。本技能继续秉承蜀国传统:靠杀吃饭,一杀一拼再一牵,威力极其强大技能,不过在手牌有限的情况下,是否能牵到则不一定,但那一拼则基本上做到。
诸葛卧龙火计:诸葛亮曾说自己最爱用火,而在演义中,确实此人纵火记录无数(一出场就来个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红牌当火攻,是理所当然的事,只是实际上火攻并非诸葛亮前期时特有,后期也用了不少(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看破:诸葛亮一生看破的计谋多不胜数,黑牌当无懈可击,实至名归。印象中,诸葛亮看不破的就只有最后一次出祁山时在北原渭桥竟反而中了司马懿的伏击计。真正的晚节不保,至于其他时候,基本没有他看不破的。
八阵:首先技能的名字取得很好,若取了“八卦”就不好了。演义中诸葛亮也就只用了两次八卦阵。第一次是用石布成的八阵图,几乎困死陆逊。第二次是正规作战,用人布成的八卦阵击败司马懿。分别打败了魏吴后期两智者。诸葛连弩虽是诸葛亮发明,但在演义中只是留给姜维用,自己一次也没用过,而八卦阵既是诸葛亮的原创,也用过了,始终装备之,合理神诸葛亮七星:虽然卡的画面取自赤壁时期的诸葛亮,但七星应该是指诸葛亮临死前用的禳星之法,四十九天之后,如灯不灭,则可延寿十二载。其实即使延寿十二载,诸葛亮还是不能成功,因为,十二年后,司马懿还是健在的。游戏中,七星互换,看似强大(不能顺牵和过拆),但由于在游戏之外,有时会出现诸葛亮存了些好东西,关键时候要用还是用不了的尴尬局面。颇为符合演义故事。
狂风:取自演义诸葛亮借东南风的故事,自然使火焰伤害+1。
大雾:取自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算准当天有大雾,才逼使曹军只放箭而不出击,安全地借了十万支箭。
神关羽武神:从红牌当杀,变成红桃锁定当杀,威力减少了不少,但无距离限制,也算是一个补充。演义里关羽死后,真正做到无距离击杀敌人,即使远在万里,要他出场时还是可以出场。在荆州先是把吕蒙追死,后来关兴追杀潘璋时,关羽也曾出现拦在门口。而远在洛阳的曹操也受其害。按照演义的逻辑,曹操是看到关羽人头动后,便晚晚梦见关羽,接着手下便劝其建新殿以避之,结果斩了梨树之神,头风病加重,最后更梦见伏皇后和董承等一众死者,最后他自己也就死了。因此推本溯源,乃是从关羽开始的。十年之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大战羌人,关兴张苞危急时便是关羽杀退羌兵救援的。真正做到了无远弗届了。
武魂:这个技能明显取自演义关羽死后追死吕蒙一事。
三国杀OL武将技能背景详解曹魏篇(三)
荀_
曹氏集团首席谋士,堪比张良萧何的智者,统筹曹氏后方,战略大方向把握得当,后勤供应万无一失,自身德业清高。连司马懿都对他推崇备至,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驱虎:
取自演义中驱虎吞狼之计。荀_先使二虎竞食之计,诱使刘备杀吕布,刘备不受,又使驱虎吞狼之计,就是用天子命令使刘备攻袁术,然后徐州空虚,诱使吕布攻刘,此计遂成。
游戏中驱虎技能有点像借刀杀人,实际演义上也像。至于拼点,那就是游戏上的事情啦。
节命:
这个技能无论名字或者内容都难以与荀_的具体事迹对上,但却又似乎是对他的悲剧结局作一个总结。很多学者都倾向于荀_是曲线救国。汉朝将倒,是时仅曹操是有志向、有能力挽救残汉。因此荀_只能选择他,攻灭群雄,但随着曹操本性逐渐流露之际,曹荀之间的矛盾亦逐渐加剧,终于,曹操要当魏公,踏出篡汉第一步(其实赤壁前废三公,自当丞相总揽一切已经是第一步了,只是尚未挑战皇权罢了),荀_退无可退,毅然反对。看似无奈的自杀,实际上是慷慨就义。
荀_死,第二年,曹操再无阻碍,荣登魏公。而“节命”技能则为伤一血让人补满手牌,颇有此意味。
至于曹操和荀_倒不一定是绝配,只能说是一个中等的配合,当然啦,这两个人后期交恶嘛。反而荀_和刘备是一个很好的配合,刘备要复汉,荀_也要复汉,荀令君死前是否后悔了呢?不过话说回来,或许在荀_眼中,刘备只是一个地方政权,反贼一名而已。
郭嘉
此君作为曹魏军师,委实鬼神莫测。荀_极少对战术发表意见,他自己也甚少随军,荀攸与程昱则主要负责战术的建言,仅偶尔对战略发表意见。而郭嘉则无论对战略或战术都有不少的建言。战略上对孙策袁绍的判断等,战术上则是水淹下邳等。对于曹操宿敌刘备的处置,则明显高于程昱。刘备来投时,程昱则已看穿此人的厉害,劝曹操杀之,而郭嘉则同意曹操意见,不能杀。待日后曹操欲放时,程昱固然不同意,而郭嘉也不同意:既不可杀,又不能放。水平高程昱一筹!
天妒:
三国杀游戏中有一独特概念:判定。许多人说三国杀取自BANG,不知道这个也是否借鉴还是独创呢。判定,也就是运气、命运。也就是OL上司马懿念念不忘的“天命”。
这张天命牌,司马能代,张角能换,郭嘉却能收!表示着他能窥探天机,因此即使在三国志这本史书上,郭嘉的预测能力也是神得可以!最经典的就是,他料测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果如其言。当时曹袁正对持于官渡,危急万分,倘若他料错了,又或者即使料对,只要孙策死的时机不对,那三国历史真可以改写了。孙策不同于刘表,他的用兵水平,可能未及曹操老练,但论迅猛、果变绝不在曹操之下,决非袁绍刘表等辈可比,而他也正是要北伐曹操!所以郭嘉这一次预料,真是神一般的存在。
遗计:
取自演义的遗计定辽东,当然历史上也是这样的,不对公孙施以压力,让其自行解决二袁。游戏中伤血给牌,正是此计体现。
《三国杀·武将列传·传一·王佐之才·荀彧》
武将生平: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对于喜欢读历史的人来说,往往乱世更让人爱不释手。因为一段乱世总会涌现出一大批传奇人物,勾引起了人们对于英雄的遐想。包括我也认为,读历史,读乱世总比读盛世更有意思。
三国是五千年文明中可以用短暂来形容的一段时光,但这个朝代确实当下最为平民百姓所熟知的朝代,这固然有罗贯中和无数说书人的努力在内,但不能否认的是,三国的确蕴含着其他朝代所不具有的魅力。
在这个新坑中,我决定抛弃以往单纯通过史书来写历史人物的方法,而是从演义和三国杀游戏的角度综合起来,从后世艺术角度来往前看,或许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理解和阅读体验。所以这系列篇目的顺序,都会按照三国杀要素的来。
以上都是这个系列的序言,下面开始正片。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三国必须要谈的人物是曹操、刘备、诸葛亮这些贯穿古今的人物,但是对于稍微有些人文情怀的人来说,荀彧,才是那个绕不过去的人。
王佐之才
荀彧的身世其实很好猜,三国之前的朝代也没几个,何况这个姓氏还少见,想一想,有没有哪个姓荀的你听说过?
嗯,估计你还挺熟悉,没错,就是战国末期的荀子,《劝学》的作者,思想家,文学家,可见,荀彧出生在怎样兴盛的一个知识分子家族。荀彧的父辈,兄弟八人,并称“八龙”。我给大家简单解释下这个有些中二的名号,举个例子,荀彧六叔,荀爽,九十五天做到了三公,是当时最大的官(可惜是被董卓提拔的)。光速升官的背后,是荀氏家族几乎溢出来的才华和声名。
荀彧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声。南阳的名士何顒看见了他,大为惊异:“此王佐才也!”很快,年轻的荀彧在永汉元年(189)被当地推荐成为了孝廉,正式踏上仕途。
事实证明人算不如天算,同年十一月,董卓自封相国,掌控天下最高权力的野望展露无遗,深感大难降至的荀彧即可辞官,回到了家乡颍川,劝说当地父老乡亲赶快离开,“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但可惜的是,已经在土地上扎了根的人们都不愿意随波逐流,离开自己的家乡,荀彧只好带着自己的宗族离开了颍川。果然,不久后的颍川成为了战场,生灵涂炭。
可是,离开了朝廷,又离开了家乡,该去哪好呢?荀彧别无他法,只好投奔去了冀州,在当时统领冀州的袁绍手下有着荀彧的哥哥荀谌任官,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把家安了下来。
但是不久,荀彧敏锐地意识到了袁绍的本性,深感其必不能成大事,再次离开宗族,带着自己的侄子荀攸,来到了兖州。
投奔了当时还是个小人物的曹操。
明以举贤
荀氏叔侄的到来对渴望人才的曹操来说无疑是喜从天降,曹操感激的握着荀彧的手,“此吾之子房也。”在荀彧年仅二十九岁的时候,就让他担任了司马的位置。
可能当时的贤士彼此间倒也不陌生,荀彧立刻推荐了同处兖州的贤士程昱。而当曹操问及可以出谋划策的人时,荀彧立刻又推荐了与自己同乡的戏志才,戏志才病逝后又推荐了同乡的郭嘉。
之前不知道哪里听来一个说法,说荀彧,荀攸,郭嘉,戏志才并称“颍川四杰”,如果真是这样,当时的曹操大概会和得到了“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的刘备一样的欣喜若狂吧。
在以后的时光中,荀彧还推荐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事实证明,这些人没有辜负荀彧的厚望,都成了魏国的顶梁柱。
【驱虎】驱虎吞狼,保我无虑!/看我,二桃杀三士!
三国志中,并没有找到关于驱虎吞狼之计的记载,但是从艺术效果上来说,罗贯中写的相当出色。
剧情大概是这样的,吕布走投无路来投靠徐州的刘备,刘备大方地接待了他,深感祸患的曹操决定除掉他们,荀彧进言:你可以写一封信给刘备让他杀掉吕布啊,“此二虎竞食之计也”。接到了信的刘备坦言告诉了吕布真相,结果刘吕的和平关系反而更牢靠了。荀彧便又进言:“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这一次,计谋生效了,刘备几乎被击溃,失去了徐州,回到了小沛。
这一段描写几乎是把荀彧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荀彧对于吕布【利驭】和袁术【妄尊】的特点洞察的了如指掌,全程没有消耗一兵一卒,就让刘吕的联盟关系破裂,让三人陷入了彼此怀疑而互相讨伐的敌对境地,放眼整个三国历史,这样纯粹依靠计谋而消耗对手实力的例子几乎是没有的。罗贯中成功塑造了荀彧作为谋士的出色形象。
三国杀中,荀彧发动技能需要通过体力大于自己的武将(实力强于自己)拼点,如果拼赢了,那么该武将将对自己攻击范围内一名荀彧指定的角色造成一点伤害,靠低消耗换取高收益的能力保证了其在武将池中不低的出场率和实用性。莫种意义上说,这个武将的制作已经很好的与作品相匹配了。
【节命】生食汉禄,死为汉臣。/将不可失勇,士不可无节。
三国时期的谋士有很多,无一不展现出了自己超高的才华,但很少有像荀彧这样在历史上具有自己独特地位的。
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荀彧的劝说下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昌,从此,曹操作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征讨四方。作为大功臣的荀彧,则被任命为尚书令,曹操外出时负责管理国家大事。
作为谋士,能做到这个份上,也真没谁了,可以说,荀彧作为知识分子匡君辅国的梦想几乎已经实现了,但是他肯定没有想到,他的梦想成在匡君,毁在匡君。
对于几乎丧命的东汉政权来说,曹操的迎驾天子为苟延残喘的东汉政权争取到了一点呼吸的机会,在董卓暴政和“文和乱武”的肆虐下,天下已经变得千疮百孔,这时候,一个强有力的军政权才是稳定国家最急切的需要。
曹操在迎接汉献帝后,充分塑造了自己为人臣的形象,把祖上皇帝御赐的物品还给皇帝使用,解决了皇帝没有个人物品的需要。每天恭敬地汇报工作,侍奉皇帝。本来是一派和详的局面,被一个事件打破了。
“衣带诏”。
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对于这事件闭口不谈,只说宫内有人反叛曹操,但是原因是什么,没有详写。裴松之和罗贯中则作了相同的解释:皇帝深感曹操集权,害怕自己被谋害,通过在衣带内部写了一封血书后缝好赐给心腹,联络刘备在内的几人反叛曹操的事。
这件事当然败露了,参与谋反的几人都被曹操诛了九族,刘备则在青梅煮酒论英雄后仓皇出逃,保住了性命。汉献帝之后伏皇后被曹操处死,伏皇后之父伏完也在先前因为参与反抗被处死。丞相居然可以轻易掌握皇后的生杀大权,可见此时的曹操早已褪下了“忠臣”的外衣,变得肆无忌惮了起来。
在这件事中,荀彧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荀彧,其实,什么都没做。
正史和演义中,都没有找到荀彧的身影。显然不是作者有意避开不谈,荀彧本人对此事必然不可能完全不知。
但是,荀彧只是眼睁睁看着皇权遭到践踏,国家名存实亡。
我们不难想象,荀彧当时看着已经走上了歪路的曹操,心中该是怎样的震撼和煎熬,当年荀彧来投奔曹操,正是因为他第一个打出了勤王的旗号,让他萌生出了复兴汉室的愿望。而现在,这个愿望被自己多年来效忠拼死的主公丢在了地上踩个稀碎。
但是他不能说,做到了这个位置上,有些自由,已经失去了。
随着曹操的越发专横,荀彧也就离自己的梦想越远,他终于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容忍现状,还是奋起反抗?
二人的关系,终于随着曹操被封为魏公而彻底破裂。
“主公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建安十七年(212),有大臣上表提议封曹操为魏公。
汉朝有个特点,就是从来不封异姓王,深知周朝怎么灭亡的秦汉两朝都在赋予别人权力的这件事上特别注意。
荀彧第一个站了出来。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关于当时同样在场的曹操听完后的反应,陈寿只写了:不悦。我们不知道,曹操受封这件事是否有曹操本人的暗示,正史中并未明确写,却颇有种意味深长的感觉。
这件事以曹操本人的拒绝不了了之了。
至此,二人彻底变成了敌人。
不久,荀彧去世了。
关于荀彧的死法,有两种说法,第一个是正史记载的: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以忧薨”。以及流传最广的:《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陈寿在写三国志时,选择了“以忧薨”而不是“以疾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他在内涵什么,也或许这就是真相。
但我愿意相信第二种,对于这个“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慢而不疑”(屈原《九歌》)的忧郁不得志的天才来说,这样一种死法,为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让他的精神价值更加高尚。
他终于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和屈原一样,让自己的理想和肉身一起湮灭,让自己的一缕魂魄,长留人间。
曹操听说的荀彧死后,叹息不已,以国礼葬之,两个怀着同样梦想而奋斗的年轻人,在那天就此别过。次年,曹操封魏王。“遂为魏公。”
荀彧一生的不如意,都在那个“遂”里头了。他活着,曹操多少忌惮三分,他死了,汉朝名存实亡。
这是士大夫阶层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尾声
荀彧在历史上的地位,我认为可以同屈原相当,二者同样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时候,或许,可以抽一点时间出来,同样缅怀一下这个屈原的精神支持者,一个不绝于时代的伟人。
三国杀的画师在画荀彧的原画时,仅仅给到了一个侧脸,我认为恰到好处,荀彧本人的深沉,都在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来了。随后的几张皮肤,虽然凸显了他本人在历史上留下的的足够帅的名声,却也没有那种深沉的眼神了。
(苏轼评荀彧:《东坡志林·卷五》: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番外
荀彧虽然没有给后世留下什么值得收录在教科书里全文背诵的名篇,但是留下了一个成语。“荀令留香”。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称。《旧唐书》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句。李颀诗作《寄綦毋三》中有“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之语。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诗则有“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语。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三国里刘,张,关的性格特征分别是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张飞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飞义释严颜,有国士之风。然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OK,关于三国杀 皇权和三国杀太子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