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山西太谷都市天际线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山西太谷县最新规划图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你们认为阻碍太榆同城化的关键是什么
太榆同城化嚷嚷了几十年,到现在还是停滞不前,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顶层设计未明确。不管是广佛一体化,还是京津冀一体化,西咸一体化,都推动时间不短,然而各自发展路径皆不相同,此类问题看来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有的地方人家在摸,有的地方可能连摸也没摸。
2、高层领导决心。太榆同城化这么多年,省内管理层没有切切实实把它当成一件推进有方案,实施有过程,任务有时间的具体化重点工作,只有民间干着急。没有高层真抓实干,根本不可能有结果。
3、具体方案策略。万事开头难,计划要先行。有好的方向,还要有明确的步骤。从路网交通,到市政配套,到机构设置人员整合,大的就是行政区划,都要有明确步骤和方案。现在连详细方案都不曾有,修两条路通个公交就算太榆同城化?这就是讲笑话。
4、行政区划阻隔。太原市是省会,但也是地级市。这么多年,级别低经济发展缓慢,发展框架严重受限。究其原因,还是人口和城市框架小。山东省会济南通过几年努力,终于把莱芜一个地级市兼并,相信原因同样在此。放眼全国,有几个省会除了西部边陲还是地级市?大多数都是副省级城市。
5、机场。武宿国际机场横亘太原榆次中间,由于空管原因,航线区间都是限高的,正好辐射了太原和榆次的中心区域,导致两地现在也没有真正的天际线,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低。在太原2016-2030城市发展规划中,本来就明确机场搬迁到太谷附近,然而现在又原地扩建第二跑道,机场搬迁至少十几二十年不会再有动作。这个原因就暂时不议了。
6、如果年年泛泛而谈,不如不谈。要做就要像济南一样做彻底。把整个晋中兼并进来,榆次,太谷设区。加上清徐,阳曲,太原也就有十个区,建成区面积也可以扩大数倍,城市发展格局就开阔了。退而求其次,把榆次太谷并进来,晋中行政中心迁到介休,介休这么多年城市框架一直在为上位做准备,而且汾孝介经济发展都还不错,正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好多人说,是机构官员们舍不得位置,一旦兼并调整,就影响到官位,我觉得有一点因素但不是重要原因。在大局面前,我相信大多数公务人员还是期望向好的!
做工作不要做表面,踏踏实实去干实事,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否则,动辄拿太榆同城化来讲故事,你当你是开发商?
在各大城市开始吞并周围地区的大环境下,太榆同城化被人们提了起来。太榆同城化是指山西省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的城市一体化进程。
太原晋中同城化自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太原都市圈概念提出。2002年,同城化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07年,首次写入了省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首次将同城化纳入国家级层面。2012年,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了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的“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发展布局,将太原晋中同城化纳入省级统筹,并列为全省“十二五”发展重点。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将太原晋中同城化列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
为什么要同城化,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到了瓶颈期,也可以说一个城市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须通过扩大行政面积来容纳它的发展,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兼并周围发展较好的地方。而太原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面积下还没有饱和,这也是同城化迟迟没有推进的原因。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榆次是晋中市的党政所在地,也是金融中心。太榆同城化也就意味着榆次会被划走。这给那个地市都不愿意。
最后说俩句题外话,最近几年太原的发展有目共睹,同城化是大势所趋,缺的只是时间问题。
经济上,两个地市都是半桶水,非要争个高低,只能说太原作为大哥举全省之力发展,晋中小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政治上,搞不懂有些回答怎么那么自信,个人猜测是某些太原家的人内心由内而外的“优越感”,说太原是省级城市,晋中是地级城市,拜托这些自带“优越感”的人用脑子想想晋中市委和太原市委是不是平级关系,除了市委书记一个是正厅一个是副部,市府等四套班子一模一样,省内没有浙江福建山东那种副省级城市就请别往自己脸上贴金,太原晋中都是山西的亲儿子,晋中市委坐镇榆次,单一个太原就想把邻家兄弟从榆次赶到介休平遥,简直滑天下之大稽,这些还得由太原晋中的老板省委省府决定,老板统摄全省,可不只管太原晋中两兄弟
文化上,就我对两边的观察来说,榆次家和太原家都没有向心力,互相嫌弃,前者恨后者同城化这些年只是抬高了房价和物价,后者觉得合并之后榆次家会挤占前者的财政教育医疗各方面资源,说白了就是各怀鬼胎
个人看法,太原要做大做强,成为真正的二线城市,一要团结,二要摆正观念。太原有什么?缺什么?晋中有什么?缺什么?南下政策势不可挡,为此产生的利益纽带也应照顾到晋中,这几年也有这方面态势,大学城可圈可点,太榆路也是一大便民利民工程,总之,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太原晋中未来要做的很多,合则两利,不管是对单个城市还是整个山西,都是省委省府好好思考的事情
阻碍太榆同城化的主要原因是:
1、省内行政、区划设置滞后,几十年没有突破性进展,总在框框内小打小闹,力度太小。
2、太原和榆次各自现有区域发展都不充分,何谈同城。比如说太原,城中村改造也就是这几年才有明显进展,清徐和阳曲撤县变区也刚刚提出,古交也是太原人可连个公交优惠都享受不上,娄烦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再谈其他就没啥意思了。
太榆同城化需要顶层设计,二市积极对接,建设发展规划才能通盘考虑。
太榆同城化从九十年代已提出来了,距今己有二十多年了,年年提就是动作不大。尽管规划已做了多少,榆次还是榆次,太原还是太原,核心问题行政区划没解决,最后的结果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它影响着太榆一体化的进展和太原都市圈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晋中盆地各市县地理位置相近,同根同源经济联系紧密,又都受太原带动幅射作用影响大,但一条汾河分成三个地市管辖,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样分也许正确的,但现在看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解决盆地城市群一体化问题当今尤为迫切,省委省政府今年在全省会议已提出,盆地各市县群众希望尽快落实。至于有什么问题阻碍太榆同城化,其实在于顶层设计,各部门推动具体落实。说白了就是做不做的问题,各地市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也会克服困难解决一切问题。
太榆同城化是指山西省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的城市一体化进程,是山西省在中部崛起背景下提出构建太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经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先发城市群,占到了我国近四成的国民经济总量。而2018上半年城市GDP百强榜排名中,太原仅位居第62位。
2.产业转型升级有没有亮点,2015年至今,太原GDP增速已连续11个季度保持7%以上增长水平,已连续4个季度稳步提速。今年上半年9.1%的增速是2015年上半年以来首次重返9%以上的增长区间,是2015年上半年以来连续13个月的最高点。高增长的背后,是一连串的“第一”:全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省居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个月稳居全省第一,太原经济占全省的比重也由先前的不足20%上升到23%以上。
3.人们的思想转变问题,
先讲两个故事听,一位晋中的司机在太原违章被罚款了,就和太原交警说好话:“同志,咱们都太榆同城化了,还罚什么?”,交警瞟了司机一眼,“同城化?你说说,太原的车牌开头什么字母?”,司机说晋A呀。“你的车什么字母?”司机没话说了,因为,他的车是晋K。
还有一次,前两年,和一位在太原上班的晋中大姐聊天,我猛表羡慕,夸大姐有前瞻。谁知大姐叹了口气,说,什么前瞻?想让孩子在单位附近的学校上学,却因为不是太原户口被拒了。
硬件设施是飞机场的阻隔,三期扩建后等于在不宽的部位又砍了一刀,太榆同城化现在已经无人提及了,周边限高区域又要扩大了。再看路网,各自建设各自的,没有一条路能恰好东西直接对接的,路网的设计层面也没在一个图上。再有清徐阳曲县的城区化提上日程。滨河西路阳兴大道的延长新建,都说明了城市扩展的方向。何谈太榆同城化?原本设计的轻轨项目又直接被砍。目前利空远大于利好。
龙城大街不通
名谦大街不通
龙湖大街不通
迎宾街不通
武洛街不通
机场不搬迁
怎么同城化?
太原和榆次就不应该同城化,这是主要原因!
高瞻远瞩,要深刻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站在全省的发展角度,榆次太原分属于两个市,虽然发展的几乎已经无缝隙。但是这样可以带动榆次乃至晋中的发展!假如榆次太原合并,而不可能是全部晋中和太原合并,那么晋中必须要再建设一个新的晋中市,带来土地,资源,环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很多完全是山西省政府解决不了的复杂问题!
作为太原卫星城市榆次,就目前状况挺好,有利于晋中和太原经济发展,保持现状利大于弊!
太原榆次同城化,伪命题!离得太近了。太原市要发展只能向南,30公里距离。已然就是太原市榆次区了。晋中市搬迁平遥改名为平遥市。计有利于晋中管理和发展,又打造了旅游强市平遥市。
简介一下太谷的发展前景,有什么区位优势
推进太谷大县城建设,把太谷建成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特色精品城市,提升太谷县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选准太谷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至关重要,但必须建立在对太谷城市发展“十大关系”的科学分析上,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一、太谷与京津冀的关系
考察太谷的城市发展,首先要把太谷放在全国城市宏观布局中审视。太谷虽然不是京津地区或环渤海地区的城市,但对接我国最大的三大城市群最直接的是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不仅对太原形成直接辐射,而且对太谷也形成很强的辐射和吸引。这应是考察太谷与周边城市关系的第一档关系。历史上太谷由于居于中国金融中心,曾以“金太谷”地位,打造成为“小北京”、“中国华尔街”,可见历史上也与北京有直接关系。进入新世纪,京津地区发展甚快,北京奥运会后首都正在建设“世界城市”,天津正在崛起为华北经济中心城市,天津滨海新区建设飞速推进,河北环京津地区城市也加快了发展。这些发展新格局无不对太谷形成直接影响。特别是京津冀、环渤海都市圈是多中心格局,附近还有石家庄城市圈、山东城市圈都对太谷有直接拉动作用。随着太原至京津、山东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开通,太谷已搭上环京津三小时交通圈的快车,大大缩短了太谷通往京冿等地的时空距离,把太谷看作京津西南部的一个小卫星城也不为过。太谷在环京津大格局中处于什么地位?我们认为太谷可以作为京津地区的一个产业承接地、休闲旅游地、文化联动城。太谷可以承接京津地区扩散而来的产业项目,以互补优势与京津地区联动发展。
二、太谷与太原的关系
历史上太谷本属太原府管辖,原本就是太原市周边的主要县份。由于太谷在区位地理上与太原处于同地理单元,与太原的一体化程度极强。太原市总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由于三面环山,真正的平川只有不到2000平方公里。太谷是太原正南最近的郊县,与榆次、清徐同处近郊区县圈,其地域条件与太原的同体化远胜于太原所辖的阳曲、古交、娄烦。随着太原城市向南推进(近20年向南推进了20公里),太谷与太原接轨趋势更加明显。特别是太原与太谷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太太路通车、龙城高速连接线、大西高铁等),太原至太谷直线距离只有30公里,完全可以把太谷比作北京的大兴区、广州的番禺区。太原与太谷成为一对“主副双太城”。所以,太谷针对太原,以打造太原近郊卫星城、科教文化副城为最佳。当然,也要打造太原城市产业扩散的承接地、农业产业支撑地、休闲养生基地等。根据太谷地处太原之南的地理区位,不宜提太谷是太原的后花园,应该提太原的前花园。所以我们提出太谷要全面接轨大太原,这是融入太原都市圈的最根本的战略选择。太谷与祁县、平遥等县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太谷是太原的近郊卫星城,地理优势优过晋中各县,也优过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地。所以应以太原近郊卫星城来定位太谷。随着太原都市群上升到国家战略,太原市有持续向南扩大趋势,太谷当首先扮演重要角色。
三、太谷与榆次的关系
布局太谷的城市发展,不能不考虑近邻榆次区的关系。榆次区目前是晋中市的中心城区,将来也可能随着太榆同城化在行政区划上划归太原市。但不管如何变,太谷与榆次的关系都非常重要。榆次离太谷只有20多公里且地缘上相连,是太原南部两颗卫星城。考虑太谷与榆次的关系,关键是要区别不同角色,既合作又分工,承担太原共同卫星城角色。太谷不能作为榆次的卫星城,是应与榆次平起平座的大太原周边重要节点城市。所以,太谷与榆次应避免同质竞争,多考虑各自的分工,在大太原周边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太榆同城化、太谷与太原一体化,只会给太谷带来更大的同发效应。
四、太谷与祁县、平遥、介休的关系
晋中南同蒲铁路沿线城市,最相近的同城带城市有祁县、平遥、介休三家。布局太谷城市发展必须联系三城加以慎重考虑。因为这四县市是同城带上的串珠,谁也离不开谁。太谷与祁县、平遥、介休地缘相近,交通线紧密相连,同为晋商文化核心区,地域特征基本相同。布局太谷必须考虑与祁县、平遥、介休的角色分工,突出太谷的优势,不搞同质化发展,要在同区同线中搞差异化。但在城市同处一区,文化个性区别不大的情况下,不能完全脱离同区特征(如古城、晋商、特色农业等元素都基本相同),但在同区特征中可以彰显个性。比如城市特色、旅游开发不能走祁、平、介老路,要打出太谷特色,追求同而有特、特而显优,谋求特色效应。
五、太谷与大晋中周边的关系
大晋中是指现晋中市辖区域、属吕梁市的晋中盆地各市县:寿阳、灵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大晋中文化圈各县市都属这个范围。太谷与整个大晋中是什么关系?我们认为太谷是大晋中的重要中心城市、教育中心城市、晋商文化的核心城市。从大晋中来看,具有城市发展立地条件最优的当数太谷,因为具有平原条件,处在交通要道,农业条件、服务业条件好,特别是教育文化条件是大晋中各县所不及。如晋中市每年的高考大学达线人数8000多人,仅太谷就占3000多人。目前大晋中甚至包括太原市都有很多中小学生来太谷就读,据太谷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有周边20多个县市的学生在太谷就读。这个优势是非常突出的。
六、太谷与省域其他地区的关系
太谷的城市发展定位不能不考量在山西全省的角色。必须弄清山西全省视角下的太谷是什么。在山西,太谷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基本地处山西全域的中心地,北距大同、南离运城基本上都在300多公里左右。这就为山西各地来往太谷的人流、物流创造了条件。过去太谷作为晋商核心地、金融中心、货物集散贸易中心,与太谷居山西之地理中心有很直接的空间条件原因。在山西省城镇体系大格局中,太谷扮演山西“人”字型城镇体系“胸膛”核心地,是很重要的节点城镇。特别是在太谷拥有山西农大、山西果研所等高教科研机构,使太谷成为全省重要的农业人才教育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同时太谷作为国家级的农业示范县(山西唯一),对全省农业有极大的带动示范作用,这个地位不可小视。历史文化方面,太谷是箕子故里、孟母之乡、晋商文化之都,辉煌的晋商时代山西晋商会馆就设在太谷,可见太谷有全省性地位。
七、太谷与高铁高速交通沿线的关系
太谷正在成为太原南部近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大西高铁、龙城高速互通、南同蒲铁路、108国道、太太路、太长高速等使太谷的交通位置日重。如此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太谷与沿线交通区域的关系日益密切,真是连南接北、承东启西。不仅能够接受太原的人口、产业扩散,而且能够成为大西部在中部的桥头堡城市,来自四个方向的人流将越来越多。这个前景应预测到。如果发展与祖国西南、西北的合作,太谷也将占到地域之利。太原通往西部的铁路、高速离太谷都很近,太谷扮演承接城市完全可能。
八、太谷县城与“三多堂”等主要旅游景区的关系
太谷大县城建设必须与县域内各大旅游景点的分布相匹配。比如县城与“三多堂”(曹家大院)的关系要处理好。“三多堂”地处县城西南5公里的北汪乡所在地,北汪乡作为历史文化名村,需要以旅游业为主进行开发。要估计到“三多堂”与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捆绑申报成功“世界文化遗产”后,北汪的旅游文化景区将大规模开发,与现在的“神农庄园”连为一体,开发面积估计达到十几平方公里,前景是建成太谷最大的旅游城。在功能上县域与北汪要互补,不但在旅游文化线路上要连接,而且要有明确分工。要避免县域与北汪的重复建设,基础设施尽量实现共享。南山一线景区、百里林果带等也要以县城为中心进行共功能配置。
九、太谷县城与县域内产业园区、主要村镇的关系
县域是中心城市,大发展会给周边村镇、产业园区形成良好的互动作用。产业园区方面主要是胡村玛钢工业园区、水秀工贸园区、恒达工业园区、中药产业园区、任村红酒工业园区等。这几个园区构成太谷工业经济的基本骨架,形成以太谷县城为中心,以产业园区为支撑的格局。县城与这几个产业园区要合理分工,县城主要是宜居、行政管理、教育文化、服务业几个功能园区,县城主要是加强城市服务功能,不宜多布局工业项目。产业园区要依托县城来发展,提高项目开发的集中度。村镇分工方面,太谷将来的格局是“一城两镇五十村”。这样县域内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加快中心县城建设的同时,要重点发展胡村、范村两个人口大镇,胡村主镇区可以发展为3万人左右的大镇,范村可发展为通向晋东南和东山地区的重要城镇,地位十分重要。但范村镇区的发展是交通、农业、旅游、市场,不是以工业聚集为主。其他各乡所在村、骨干村也要加强聚集,走集中发展农村之路,构建太谷特色的城、镇、村体系。
十、太谷古城与新城建设的关系
太谷古城有1.2平方公里,西街810米,东、南街各有600米左右,尚有旧院落300多个,8000间房。这是太谷一笔丰厚的资源。所以要正确处理古城保护和新城建设的关系,既要保护好古城,还要建设好现代化新城。古城开发要适当加入现代元素,保留城内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灵气、有人气,不可让古城空心化。太谷并不是要像平遥那样恢复一座完整古城,而是要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最大的问题是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太谷古城应是一座活着的文化遗产,关键是要与新区保持和谐互动,并充满长远的生机和活力。新城建设重点向北拓展,但建筑风格上尽量与古城相匹配,不易搞太高建筑,密度也不要太大。文化特色上注意相衔接。乌马河片区、高铁片区的建设要与古城特色相衔接。农大片区要突出科教文化特色,带动周边融入,增强现代科教文化元素,成为太谷独具特色的一大科教文化功能区。总之各片区要各具特色。
调研组专家:
牛凤瑞:著名城市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
白益进:中国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调研中心秘书长
刘波:国家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战略处处长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