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世界无畏级战舰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世界无畏级战舰的知识,包括战舰世界皇家方舟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一、“无畏”号战列舰是怎样的
1906年2月10日,英国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开始下水服役。该舰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20世纪现代化战列舰。它的排水量为1.79万吨,航速21节。武器装备为305毫米炮10门,分别配置在5座炮塔内,其中3座在首尾线上,2座在两舷;76毫米炮24门,用来抗击雷击舰的攻击。它的两舷、炮塔和指挥室的装甲厚达279毫米,还有5具457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该舰首次采用了蒸汽轮机作主机,4台螺旋桨推进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庞大的战列舰,而且是第一艘全部装备大口径火炮的军舰。
二、无畏号战列舰有23000吨吗
没有。无畏级战列舰为世界上第一种全主炮战列舰,装有10门305毫米主炮,未装二级主炮。排水量达18000吨,航速达21节。该舰于1906年服役,是当时火力最强,航速最快的战列舰。可以称之为战列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三、无畏号战列舰的概况
无畏号战列舰采用长艏楼船型,取消了舰艏水下撞角。无畏号与以往战列舰最大的区别是引用“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概念,采用10门统一型号的、弹道性能一致的12英寸口径主炮。5座双联装主炮炮塔,舰首尾各一座,舰体舯部锅炉舱后一座,布置在舰体中心线上;在2个锅炉舱之间,两舷对称布置各一座。全舰侧舷最大火力8门主炮,向前火力理论上6门主炮,火力优势成倍提高。弹道性能一致的主炮,使采用统一火力控制系统成为可能。副炮仅保留了3英寸以下口径火炮用来防御小型的鱼雷舰艇。无畏号首次在大型战舰上使用4台蒸汽轮机机组。航速比以前的任何战列舰都要快。在最大航速提高到21节的同时,可以长时间保持高速航行并保持良好可靠性。相对旧式的往复式蒸汽机组功率更大,可靠性高。无畏号防御装甲比以往任何战舰都不逊色,装甲采用表面硬化处理,重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11英寸,提供了全面的防护能力。舰体舱室水线下水密舱取消横向联络门,加强水密结构,提高战舰的抗沉能力。
1905年5月无畏号的设计蓝图得到批准。1905年10月2日无畏号在普茨茅斯海军船厂铺设龙骨,1906年2月10日下水,同年10月1日开始进行海试,建造进度出乎意料的快。进行长时间新设备的检验,直到1907年12月3日才正式服役,无畏号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一直到19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3月18日无畏号在北海海域撞沉德国U29号潜艇。因为入坞维修错过了日德兰海战。1916-1918年驻在泰晤士河口巡逻。1919年转入后备役。1921年出售拆毁。
四、一战时的无畏级战列舰是一种什么规格的战舰
“无畏”号战列舰是20世纪初英国海军著名装甲战列舰。英国根据日俄战争经验,决定建造以大口径主炮为主要武器的装甲战列舰,其首舰命名为“无畏”号,1905年在朴次茅斯动工建造,次年完成,创造了战列舰建造周期最短的纪录。1914年,该舰编入大舰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航速较慢,1916年日德兰海战前退出大舰队。1916~1918年在泰晤士河口执行近海巡逻任务。1923年被拆除。此舰的问世开创了海军史上巨舰大炮的新时代。谈到“无畏”级战列舰,估计每个海军史爱好者都会下意识地想到一个形容词——划时代。的确,10门单一大口径305毫米主炮、蒸汽轮机动力、21节航速、全面重装甲防护,使当时各海军强国的上百艘各类型战列舰立马过时,对各国海军的影响不亚于20世纪后期核航母的下水。在“无畏”级设计之前,其最显著特征——统一口径主炮模式,在1903年意大利海军界就已经提出。1904年,美国海军曾要求国会拨款建造BB26“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配备8门305毫米主炮,可惜在随后的两年中被搁置。1905年的对马海战在现代海军发展史上是一个分水岭,此役总结了进入钢铁时代的海军技战术理论和战舰建造思想,并对20世纪前20年的海军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无畏”级的产生和此役是分不开的。另外,说到“无畏”级,不能不提起约翰·费舍尔爵士(John Fisher)。1904年,费舍尔以现役上将军衔出任第一海务大臣,是当时公认的炮术专家(这很重要,后面将分析),是皇家海军攻击至上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任职期间,他以建设世界海域内无与匹敌的皇家海军为己任,坚定地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在这种氛围下,1904年10月,由费舍尔牵头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成员是由他精心挑选的,目的是拿出一个新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很快,初步方案产生,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统一的305毫米口径主炮和21节航速。由于受到当时英国造船厂船坞大小和建造能力的限制,在尺寸和排水量上相对较小(标准16500吨级)。该方案提交费舍尔后,决定新战列舰可以不受英国当时所有造船厂的限制设计建造,以求得最大火力和航速。这一决定使方案中的新战列舰尺寸进一步增加,达到标准17900吨和16O米,超过“纳尔逊爵士”级的16000吨和135米,这个设计方案就是“无畏”级。以下试从防护、动力和火力方面分析它的特点。“无畏”级排水量18110/21845吨(标准/满载),装甲总重量约5000吨,比“纳尔逊爵士”级多出800吨;装甲钢采用了表面硬化处理,使得强度和抗穿透性显著提高。“无畏”级的防护更全面,炮塔、机舱、弹药库、指挥塔等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288毫米,舰体舯部装甲带最厚处也有280毫米,全部包覆舰体到两端(首尾)部分为64毫米,尤其注重水线处和水线以下对水中爆炸物的防护(水雷和鱼雷)。甲板装甲采用多层布置,最厚处3层共75毫米,主甲采用穹型(蛋壳原理),中间隆起两边稍低,下与舷侧装甲对接。最显著的区别是在舰体结构上,舱室尽量小型化、水密化,以提高水密结构,增加浮力储备;隔仓间的支撑壁采用强化钢结构,以提高隔仓的强度和韧性。水线下和水线处的舱室间全部取消横向联络门,水密门的数量被尽量缩减,舰员的进出只能通过纵向的水密门。另外,取消了传统的舰首撞角。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战舰的防护能力特别是抗沉性都起到显著的作用。动力方面的最大改进是使用了蒸汽轮机。在方案设计时,对最大航速的要求就很明白—21节,并且能够长时间保持。当时战列舰创造的最大航速是19节,且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能够保持的巡航速度是14.5节,且只能维持在8个小时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对相对复杂的蒸汽机的可靠性和寿命来说都是致命的,同时会引起主轴过热,引擎过载,而面对这些故障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轮机兵也无计可施。在此之前,皇家海军已开始在较小型的战舰上实验性地采用了这一新型引擎,以便测试和积累经验。1898年,在300吨级的鱼雷驱逐舰“蝰蛇”号上采用了10000马力的帕森斯蒸汽轮机,取得了当时令人震惊的37节航速,后来陆续在一些驱逐舰和侦察巡洋舰上采用了这种动力机组。实际使用证明,这种新式动力机组的性能相对蒸汽机组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而在15000吨级以上的战列舰上采用这种新式蒸汽轮机,在当时的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还是首次。“无畏”级的动力部分安装了18台三涨式蒸汽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组功率22500马力(海试时达到24700马力),最高航速21节(海试时达到22.4节),而“纳尔逊爵士”级的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的功率只有16750马力(15台锅炉),最高航速只有18节。在高速续航力上,蒸汽轮机可以保证“无畏”级以20节以上航速持续航行13个小时且保持良好的可靠性,这在战斗时尤其重要。“无畏”级战列舰区别于以往战列舰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采用了统一口径的10门305毫米主炮。在“无畏”级建造服役之前,流行的主炮布置方式是在舰体首尾各布置一座双联280毫米或305毫米主炮。在“无畏”级处于设计阶段的前后数年间,各国新建战列舰的火炮布置方式上流行混装两种口径主炮或两种同口径而不同身管的主炮。例如英国的“纳尔逊爵士”级为4门305毫米45倍口径主炮+10门234毫米50倍口径第2主炮;美国战列舰上通常为4门305毫米主炮+8门203毫米第2主炮;日本是混装不同身管的305毫米主炮和305毫米+254毫米混装方案;法国、意大利、俄国等海军强国的战列舰上为诸多不同口径的第1、第2主炮混装的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的具体做法是将第1主炮炮塔各布置在舰体首尾,而将第2主炮炮塔(或炮组,有些采用无炮塔的炮廓形式)布置在舰体两舷(美国战列舰一度在首尾主炮塔之上布置第2主炮塔,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很不成功)。这些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是在日俄战争爆发前或战争中完成方案定型的,在此之前没有经过战争的检验。造成这种布置方式的直接原因来自舰载火炮的技术进步。19世纪的最后十年是舰载火炮进步最显著的时期,尤其是大口径舰载主炮,从弹药到发射器都与以往的火炮有很大的区别。就大口径主炮来说,冶金工业的进步使得火炮的药室能够承受更多发射药爆炸的冲击,身管的工艺提高和加长使炮弹的射程和精度都成倍地提高,反映在实战当中就是有效交战距离的显著增加。 1894年的甲午海战是钢铁时代海战的重要里程碑,它反映了19世纪90年代以前的技术水平。在火炮方面,大口径主炮的最大射程虽然可以达到15000米以上,但在这个距离上的射击对对手来说是无关痛痒的,因为缺乏有效的火力控制和观瞄设备。一般有效交战距离在2700米以内,以直接瞄准的形式,主要依靠炮手的经验。1898年的美西战争发生了一系列海战,瞄准方式和有效交战距离没有太大的变化(1500~3000米)。而1904年日俄战争中发生的几次大规模海战与以上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火炮的瞄准仍然依靠目力,但是初期型的火炮指挥控制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大口径舰炮的有效作战距离提高到7000米(日本联合舰队战列舰、装甲巡洋舰编队在对马海战中对俄国编队的致命射击距离是6400米),但在这个距离上火炮要直接命中目标已经比较困难。这个问题在战争爆发之前各国海军界就已经有所认识。除了在火炮上装备火力控制系统外,提高火力投送密度也是一个有效提高命中率的措施。直接的做法是在战舰上提高火炮尤其是主炮的数量,通过主炮齐射的方式使每次施放的弹药成倍地增加,以达到提高命中率的目的。射击过程中目标射击诸元的判定需要火力控制系统的计算,在得出数据后对目标的未来位置(大致包括整个目标所在的区域)进行火力覆盖。这样就要求舰上尽可能多地布置主炮,以满足火力投送的需要,但主炮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舰体尺寸增加、排水量加大、舰体强度和防护受影响、设计制造上的困难、舆论和国力的限制等等,以当时的制造能力来说短期内克服也比较困难,于是上述的布置方案很快被接受并流行起来。这和当时的造船水平密切相关:受当时战列舰的尺寸所限,不可能在舰体中线上布置全部或至少3座以上主炮炮塔而又能达到足够的防护能力,就此时的造船能力来讲,要在16000吨内保证达到战列舰的平均舰体防护标准,其舰体重量是龙骨所不能承受的,而且为了保证达到当时的战列舰平均航速标准,所安装的蒸汽锅炉和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占用的舰体位置和机舱体积也使这种安装方式不能使用,同时也要保证在追击和撤退过程中能发挥2门以上主炮火力。但这种布置的最大缺点就是不同的主炮使用了不同的火力控制系统,在主炮齐射时无论是弹着点的判定还是射击诸元的解算都不能统一,使射速和精度都受到影响,这在对马海战中表现得很突出,尤其对俄国战列舰编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对马海战的结果深刻影响了各国海军界,在此之前,各海军强国在发展方向上还是有分歧的,经过这一战役变得统一起来。作为炮术专家的费舍尔爵士当然不会忽视这种影响。在1903年简氏战舰研究刊物上,意大利海军的首席舰船设计师Vittorio Cuniberti提出了使用统一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构想,费舍尔使其大型化和实用化:在常规的线形战列舰交战中拥有8:4超过对手一倍的主炮火力,即使对手处于撤退状态,也能以6:2超过对手2倍的火力持续攻击,尤其是“无畏”级拥有当时对手无与匹敌的21节持续航行能力,选择舷侧主炮8门是经过计算的,被认为可以完成一次对目标的火力覆盖。同时,在追击战中为了使前主炮能有效射击,舰体的干舷很高,使其躲开舰首飞溅的水花。主炮采用双联10门305毫米45倍口径舰炮,舰首尾各布置一座,舰体中部靠后一座,两舷各一座对称布置。“无畏”级相比前期的战列舰的确是一个概念上的飞跃,但即便如此仍然能够看到“无畏”舰之前的影子,最明显的莫过于主炮的布置方式,不能同时发挥全部火炮的火力,同时舰体短肥,不利于航速的提高,这也是受舰体设计的影响,且武器的发展都有其继承性使然。这样的布置方式还是造成了一些缺憾,主炮布置于舰体两侧,除了以上提到的外,对炮塔本身的防护也不利,至少是结构上的;炮塔置于舰体中部对舰体中部的结构防护有不利影响。“无畏”的第一烟囱在主桅前紧靠舰桥,高速行驶时产生的浓烟影响了望观测的效果;舰首的干舷虽然很高,两舷的炮塔位置相对较低,但射击仍然受到高速飞溅的浪花影响;还要说的是,日德兰之前的英国主力战舰(包括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主炮火力控制系统是独立的,各主炮共享目标的观测数据而独立解算诸元,然后统一齐射,这比德国主力舰上的全舰统一方位射击、指挥系统生存力强一些,但效果不如后者,而且英舰上配备的光学测距设备不如德国的先进,所以在以后的实战当中在准确度特别是远距离上不如后者(还有弹药的原因,这里就不提了)。这已超过了火炮布置方式的范畴,作为题外话吧。“无畏”号于1905年10月2日在普茨茅斯海军船厂铺设龙骨,1906年2月9日下水,同年10月1日进行海试,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无畏”号的海试进行了很长时间,加上对舰员的训练和新设备的检测,直到1909年12月3日才正式服役。在进行海试的时间里,尤其对新的蒸汽轮机组和火炮做了尽可能全面的测试,结果证明是符合设计要求的。在这段时间里,英国海军所有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包括未完成的前“无畏”级和“无畏”级的后续舰“贝乐洛丰”级)都被推迟,全世界海军界的目光都注视着它的试验。“无畏”号海试成功的消息使英国皇家海军在一夜之间超越了所有的海军强国,尤其是野心勃勃的德意志帝国,而包括后者的所有列强都开始惊恐地注视着这艘划时代的战列舰——它的火炮、动力、防护能力以及仅仅一年的建造周期。一个崭新的海军时代在一片叮当的铆枪声中开始了。“无畏”级确切说就是“无畏”号(这一级就一艘)
采纳哦
五、无畏舰的介绍
无畏舰为20世纪初各海军强国竞相建造的一类先进的主力战舰的统称。无畏舰的分类来源于英国海军于1906年开始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HMSDreadnought)。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它取消了以往战列舰上的用于攻击的二级主炮,装备了同一口径统一型号的主炮,仅保留了用于防御轻型军舰的小口径副炮,以及使用高功率蒸汽轮机做动力。该舰成为现代战列舰的始祖,确立了其后达35年世界海军强国战列舰火炮与动力的基本模式,战列舰的火炮射程以及航行速度不断的大幅度的提高。此类战列舰被统一概括为“无畏舰”。通常意义上的“无畏舰”有两种含义,狭义指英国于1906年下水的无畏号战列舰。广义上,也是较多情况下则指各国以“无畏号”为模板设计建造的“全重型火炮战列舰”,是20世纪初起各海军强国竞相建造的一类新型主力舰的统称。如果细分,则广义的无畏舰还可以分为(早期)无畏舰、超无畏舰、后日德兰型无畏舰、条约型无畏舰、高速无畏舰。值得注意的是,自海军条约时代起,有人不再将此后的战列舰看做无畏舰,但由于这些战舰还是符合无畏舰的核心意义,即“全重型火炮战列舰”,因此严格说仍然属于无畏舰类型。
OK,关于世界无畏级战舰和战舰世界皇家方舟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